



又是人間四月天。八年來,中國電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勇挑雄安新區戰略合作伙伴、信息化技術指導單位重擔,數智賦能“未來之城”,在一個個春天里讓夢想照進現實。
打開智慧感知新世界
在高鐵樞紐片區、啟動區等重點區域道路旁,每隔幾十米豎立著一根灰色燈桿,這5000套智慧燈桿、8000余套智能桿柱控制器,由中國電科創新研發,不僅具有照明、交通標志、信號燈、監控等功能,還預留5G基站接口和無人駕駛通信模塊,通過智能桿柱控制器實現電力、網絡、數據的融合,接入城市級物聯網平臺,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智能感知網絡,實時感知城市的“脈搏”“心跳”。
連點成線,匯數成網,在虛擬空間中再造一座城。
走進雄安商務服務中心,5600多路智能攝像頭如同精密“眼睛”,實時呈現園區每處細節,這里誕生了國內首個基于“IB+IT+OT”融合智慧園區系統。中國電科支撐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打造智慧園區運營管理平臺,就像給建筑群裝上“智慧大腦”,5大數字底座平臺支撐90萬平方米的“數字孿生”,10萬個設備點位數據在此交匯。“去年國慶期間,商服通小程序單日服務近4000人次。”項目負責人介紹,移動終端集導航、繳費、車位查詢于一體,通過AI能耗優化系統,園區年節電效益達63.5萬元。
數智賦能,俯仰皆是。走進中國電科承建的雄安金湖未來城智慧園區項目現場,一路綠意盎然。“我們創新打造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數據集成、協調聯動的數據中心和運營控制中心。”技術專家表示,他們運用數字孿生、云計算、AI、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人、車、物的全面聯接與高效管理,智慧通行、租售、物業、財務、樓宇自控等系統協同聯動,賦予“智能”空間溫度與活力。
“未來之城”服務更有溫度
“叮!”在雄安宣武醫院,智能藥柜的提示音與嬰兒啼哭聲交織。在這座承載“15分鐘醫療圈”使命的三級醫院里,BIM技術貫穿建設全程,施工誤差精確到毫米級,電子病歷系統實現京津冀醫療數據互通,疑難病癥遠程會診成為常態。
“我們不是在建醫院,而是在編織生命守護網。”技術專家指著智慧運維大屏介紹,醫院病床均接入物聯網系統,輸液進度、生命體征等數據實時回傳。特別設計的適老化服務模塊,讓老人通過語音就能完成掛號繳費。開業以來,日均服務患者超2000人次,成為新區醫療惠民的“金名片”。
水草豐美,綠波蕩漾,群禽戲水。中國電科承擔“保障生態文明氣象監測與評估能力示范項目”,通過建立白洋淀濕地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站,及時掌握白洋淀地區氣象條件對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觀測雄安新區草甸面、氣候環境、土壤環境、負離子濃度、地下水位、白洋淀沿岸近水域環境,獲取水溫、PH、溶解氧、濁度、水體上方空氣溫度、濕度、總輻射、植被長勢等數據,為雄安新區建設、旱區湖泊濕地生態保護等提供決策依據。
風雨變幻也變得可感可測。中國電科支撐雄安建設氣象“大腦”,氣象觀測基準網、氣象泛在感知網、氣象物聯網,推動雄安氣象與新區城市計算中心、塊數據平臺、雄安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物聯網平臺和視頻一張網平臺深度融入,實現氣象基本數據產品與雄安數字城市的互用互享,不斷提升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能力。
從雄東片區綜合管廊物流通道入口進入,仿佛置身于“地下迷宮”,管廊通道縱橫交錯又相互聯通,各種傳感數據默默流淌。“不同類型的管線‘住’在不同的‘房間’,這就是我們研發的圖像探測火災報警系統。”技術專家表示,系統應用圖像識別技術,能夠精準識別火源、排除煙霧干擾、動態推演火勢,構建覆蓋全域的智能預警網絡。在郊野公園23公里景觀道上,他們搭建的智能路口系統,實現車流實時監測、突發狀況識別、透霧成像,悄然守護著和諧生態之美。
安全守護,遍布各地。“我們為雄安新區提供了火災報警系統、氣體滅火系統、消防電源監控系統、電氣火災監控系統、防火門監控系統、余壓控制系統等明星產品,遍布雄東片區、啟動區、容西片區、大河片區等地。”技術專家表示,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具備通訊距離長、報警聯動迅速等優勢,構筑起堅實的消防安全網絡。